政府管理学院师生北京皮村同心实验学校教学实践纪实
4 月 22 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罗薇老师带队,率领学院《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创新》课程选课学生组成的教学实践团队,赴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同心实验学校,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实践之旅。同心实验学校沈金花校长亲切接待参访师生,双方围绕皮村志愿文化与非营利组织实践展开深度交流。
参访交流,了解志愿文化生态
沈校长首先为师生们全面介绍了皮村同心实验学校的创办历程与核心理念。作为服务打工群体子女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学校最初由“打工青年艺术团”用其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的7.5万元版税作为启动资金,并联合100多名大学生和工友志愿者历时一个半月建成。学校依托“皮村文学小组”“流动儿童活动中心”“同心少年艺术团”“食物银行网络”“工友之家”等特色项目,构建起以教育为核心、多元志愿活动为支撑、服务普通打工人为宗旨的社区文化生态。在沈校长的引导下,师生们实地参观了校园内的文化展示空间,深入了解皮村文学小组的创作过程,音乐教室以音乐为纽带凝聚社区情感,工友之家为普通打工人提供便宜的生活用品,以及食物银行网络作为志愿实践平台的运营模式。
互动体验,感受志愿实践温度
参访过程中,师生们与皮村志愿者及在校学生共同参与了包饺子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围绕志愿活动的组织难点、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整合等问题展开交流。同学们亲身感受到,皮村的志愿文化并非单纯的单向付出,而是通过文学创作、艺术表达、社区服务等多元形式,形成了打工群体自我赋能与社区共治的良性循环。这种“以文化人、以志愿聚心”的实践模式,让同学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价值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深度对话,探讨非营利组织发展
在座谈会环节,沈校长结合学校近20年的办学历程,分享了非营利组织在资源筹措、志愿者管理、政策对接等方面的挑战与经验。她特别提到,“食物银行网络”作为创新性志愿项目,通过“积分兑换”机制将日常志愿服务转化为可量化的社区资源,既提升了居民参与度,又为学校运营提供了可持续支持。罗老师引导同学们就“非营利组织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可持续性”“志愿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现场互动热烈,思想火花频现。
互赠心意,深化校地合作情谊
参访结束之际,罗老师代表政府管理学院向沈校长赠送了学院纪念品,以此传递学院对此次教学实践的珍视与对未来合作的期许。双方均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依托学院的学术资源与皮村的实践基地,共同开展非营利组织研究与志愿项目。
此次皮村教学实践,是政府管理学院“实践育人”体系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学们暂别书本理论,深入皮村同心实验学校,不仅直观洞察到非营利组织运作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更深刻体悟到志愿文化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未来,学院将持续以实践教学为关键纽带,推动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无缝对接,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激励他们凭借专业所学,积极投身社会发展的广阔舞台,绽放青春光彩。